導讀:2022年北京冬奧會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理念,致力于將奧運會與區(qū)域發(fā)展相結合,激勵更多民眾廣泛參與體育運動,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這是對2008年北京奧運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這一寶貴的精神遺產不僅將令北京、令中國,也將令全世界長期受益。
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他最喜歡的奧運時刻是運動員們站在起點聽候發(fā)令槍響的瞬間。因為那一刻,所有參賽者都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視。這一深刻見解正是反映出了奧運會的巨大潛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為世界留下了豐厚的奧運遺產,比如,這是一屆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奧運會,場館中應用了許多環(huán)保技術和無障礙設施,還有先進的城市交通系統被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拓展。這些奧運遺產使中國人民對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產生了新的認識,讓數億國人參與到更多的體育活動中來。
2022年北京冬奧會傳承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的遺產,并制定了極具挑戰(zhàn)性的目標。中國致力于將奧運會的價值從單純的爭金奪銀,轉向追求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目標,那就是通過舉辦冬奧會,激勵數億中國人投身冰雪項目,以此吸引世界各地不同年齡的人們,盡可能地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體”——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中,都有類似含義的諺語,而個人身體的健康,某種程度上又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水和空氣質量的惡化不斷加劇,從隱隱約約到肉眼可見,從偶然事件到長期現象,不知不覺間,環(huán)境污染已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以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的發(fā)展模式導致了許多人生活質量的降低。這種發(fā)展模式不僅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給人類在氣候、水、營養(yǎng)和生物多樣性領域帶來諸多問題,引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還抑制了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意愿,許多人甚至連最低水平的體育運動都從不參與。
此外,盡管媒體上連篇累牘地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或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給人類帶來威脅,但人類面臨的真正威脅卻正是缺乏體育鍛煉。國際奧委會醫(yī)療和科學委員會成員雅尼斯·匹茲拉迪斯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前,全球僅有不到30%的人口達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的最低體育鍛煉水平。而為防控新冠疫情,“非必要不出門”等防疫舉措進一步限制了人們進行體育鍛煉,使得這一數據進一步下降,世界人口體育運動現狀堪憂。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北京隨國際奧委會醫(yī)療和科學委員會開展工作期間,匹茲拉迪斯表示:“中國通過“冬奧遺產戰(zhàn)略計劃”,鼓勵民眾廣泛參與體育運動,展示了奧運遺產的真正價值,也是將奧運投資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法?!?/p>
2019年2月19日,北京冬奧組委發(fā)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zhàn)略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籌辦北京冬奧會,努力創(chuàng)造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城市發(fā)展和區(qū)域發(fā)展7個方面的豐厚遺產,為主辦城市和區(qū)域長遠發(fā)展留下寶貴財富,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奧林匹克運動與城市發(fā)展的雙贏。
在這些背景下,中國和中國人民共同承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基礎上,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理念,辦好冬奧會以及冬殘奧會。北京冬奧會的競賽場館全部采用了綠色技術,100%使用綠色能源,體現出中國以冬奧為契機,積極引導人民群眾開啟綠色低碳生活模式,樹立綠色低碳文明觀,助力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宏偉目標的實現。
圖片來源:新華社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zhàn)略計劃聚焦以下三個目標。
環(huán)境保護
在交通運輸方面,冬奧會的交通工具全面采用可再生能源,幾乎完全由電力、天然氣和氫燃料驅動,同時采用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在場館方面,冬奧組委采用清潔的天然二氧化碳制冷技術,取代了傳統的氫氟碳制冷技術。中國還實施了植樹造林工程,累計造林4.7萬公頃、綠地3.3萬公頃,累計碳匯100多萬噸。
區(qū)域發(fā)展
在冬奧會籌備工作的助推下,一套便捷省時、節(jié)能環(huán)保的交通網絡加速建成。與此同時,區(qū)域性體育、旅游和文化帶的開發(fā)和城市翻新項目正在進行中。
圖片來源:中新社
惠及大眾
借北京冬奧會舉辦的良機,相關社區(qū)在住房、就業(yè)、教育領域進行結構性調整,讓居民充分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全民健身和冬季體育運動的參與熱情不斷高漲,讓“三億人民上冰雪”的愿景成為現實。
當然,對主辦國家和城市而言,每一屆奧運會和殘奧會不僅是巨大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zhàn)。但無論如何,奧林匹克帶來的更多是長期的、可持續(xù)的好處。2022年北京冬奧會正在進行,隨著奧運圣火從北京傳遞到巴黎、再到米蘭,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奧運遺產將令北京、令中國、令全世界長期受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原標題為 "Sustainable legacy"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佟亞璠、趙浩羽、楊恒瑞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