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10月20日電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實力增強,科研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中國科研的國際吸引力也越來越強。據(jù)日本《朝日新聞》10月14日報道,中國的學術影響力日益強大,寬松穩(wěn)定的學術環(huán)境吸引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一代學者選擇來中國發(fā)展。以下為報道摘編:
服部素之是一位杰出的日本青年學者,曾在日本最頂尖的大學任職,其職業(yè)前景遠比同齡人更有前途。但是,七年前服部離開了日本,前往中國一所大學任教,他從未想過回頭。
現(xiàn)年40歲的服部專攻膜轉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他希望盡快建立個人實驗室。在上海復旦大學,他的期望可以化為現(xiàn)實。
服部在最近一次線上采訪中表示:“在日本學術界中,博士后研究員通常需要10年左右才能完成所謂的教授‘學徒期’,此后才能建立個人實驗室。我思考了自己30多歲的人生,那時的身心條件允許我從事高強度工作。因此我的結論是出國?!?/p>
服部并不是個例。許多日本學者之所以選擇在中國開展科研工作,主要是因為這里可以為大多數(shù)年輕學者提供他們想要的:工作穩(wěn)定性。
批評人士稱,日本仍在采用的資助體系正在迫使青年科研人員出走。為了支付人員和研究經(jīng)費,日本國立大學和研究機構長期依賴政府撥款和“競爭性研究基金”,這些資金僅用于科學家提交并經(jīng)政府審批的計劃項目。
自2004年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在縮減大學撥款,增加競爭性基金。但競爭性基金僅資助持續(xù)三至十年左右的項目,這就導致沒有保障的聘用期。
該體系的支持者表示,固定期項目合同有助于資金流動和競爭,從而振興科研。然而,批評人士認為,在沒有資金保障的情況下,有抱負的研究人員,尤其是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可能不愿意在長遠的個人生活規(guī)劃中選擇應對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項目。
服部說,中國大學提供了更多穩(wěn)定的機會,這是日本學者涌入的主要原因。
服部說:“據(jù)我所知,很多中青年日本科學家正在中國開展科研工作。他們離開日本是因為大部分任職機會都是固定期合同?!彼f,其中大多數(shù)人從事基礎研究,如理論物理、天文學和生命科學。
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大學和公共資助研究機構67.6%的博士后研究員在2018財年的合同期限不到三年。
服部32歲在東京大學任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簽訂了固定期合同。他還獲得了日本政府下屬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提供給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資助。
盡管如此,服部還是從幾所海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中選擇了復旦大學。根據(jù)最新的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復旦大學在亞洲排名第八,比京都大學高一名。
對于服部來說,上海并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的妻子就來自這里。但是,正是中國快速變化的學術環(huán)境吸引服部走出國門。
服部表示,與他同時獲得復旦大學教授職稱的中國同事都是他的同齡人。服部的年薪約為8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0萬元),與終身聘用的同齡日本科學家相當。然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六年內(nèi),服部剛組建的實驗室獲得了豐厚的科研資金。
隨著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中國開始招錄更多大學生。在過去20年里,大學生的數(shù)量增長了10倍。教師隊伍也在擴大。以服部所在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在過去十年里,該學院的教授人數(shù)翻了一倍多。
34歲的島袋隼士在名古屋大學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曾在巴黎天文臺進行研究,于2018年來到中國頂尖學府清華大學。2019年末,他獲得了云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天文學副教授職位。
島袋說:“我來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工作保障?!?/p>
島袋在三年內(nèi)的年薪約為6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9萬元),研究基金約為3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5萬元)。
80歲的化學家藤島昭因其在光催化領域的研究而被視為有潛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學者,去年他和研究團隊遷至中國,此舉震驚日本科學界。
藤島曾任東京理科大學校長,現(xiàn)在他接受了上海理工大學提供的全職職位。
評論人士稱,藤島和他的團隊正在尋找一個可以繼續(xù)研究的高校環(huán)境,而這所學校就在中國。
現(xiàn)在,中國的科研影響力令人刮目相看。
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發(fā)布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中國在全球科學與工程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排名世界第一。同期,中國在此類出版物中的論文引用數(shù)量也位居全球前列。日本的排名則呈下滑趨勢。
此外,中國的科研投入是日本的三倍。美國高校授予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中,中國人占比最多。中國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shù)是日本人的50倍。
服部指出,中國政府加大了對地方大學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全國的學術水平。為此,服部在復旦的一些同事已從上海遷至地方學校工作。
服部說:“擁有大量的學者,并且讓學者們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研究,這對于科學進步是至關重要的。就好比一座山,山越高,山底的基石越龐大?!?/p>
(編輯:董靜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