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楊飛認為,只有把心系群眾、情系百姓體現到履職盡責的全過程各方面,努力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真正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fā)展的一年。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1%。居民收入繼續(xù)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zhèn)。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呈現持續(xù)恢復、總體回升向好態(tài)勢,民生改善進一步提速??梢钥隙?,隨著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fā)展扎實推進,百姓的日子也將“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改善成效有目共睹。以“錢袋子”為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扣除價格因素,2022年比2012年增長83%,增速快于經濟增長。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多措并舉破解民生難題,改革發(fā)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xù)不斷的新起點。當前,人民群眾在住房、養(yǎng)老、環(huán)境治理等方面還有不少煩心事。堅持人民至上,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2023年,我國始終堅持多渠道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穩(wěn)增長與惠民生互促共進,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首次超過10萬億元,增長3.6%;將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征收率降至1%,延續(xù)實施全年一次性獎金等個人所得稅優(yōu)惠政策。同時,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各地區(qū)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保障蔬果肉類供應,夏糧生產實現豐收,百姓“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越來越充實,糧油肉蛋奶果蔬茶等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wěn)定。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有力有效保障民生,需要高度聚焦民生關切,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只有把心系群眾、情系百姓體現到履職盡責的全過程各方面,努力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真正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
新時代新征程,厚植為民情懷,我們將繼續(xù)匯聚萬眾一心加油干、眾志成城向未來的強大力量,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跬步以至千里,努力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變?yōu)槊篮矛F實。(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楊飛)
(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