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方宣布,針對歐盟10月30日開始實施的對中國產(chǎn)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舉措,已起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鑒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程序復雜且耗時較長,訴諸該機制或許并非解決中歐貿易爭端的理想渠道,但本次中國采取這一行動,也正是意在表明,相較于“以牙還牙”,中國更希望通過合理渠道解決爭端。
雖然中國針對部分歐盟輸華產(chǎn)品也采取了反制措施,但關稅戰(zhàn)始終不是中國想要的答案。美國2018年對華發(fā)起的關稅戰(zhàn)令雙方都承受了損失。正是鑒于這一點,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加力推動與歐盟、歐盟各成員國的磋商對話,尋求圍繞本次貿易爭端達成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歐盟于去年10月啟動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并宣布基于調查結果,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在原有10%的基礎上加征最高35.3%的懲罰性關稅,為期五年。歐盟或許還會嘗試為這一結果辯護,但這一武斷之舉,和美國、加拿大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關稅的做法也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卸去“公平競爭”的偽裝,歐盟還不如承認自己此番加征關稅的舉措,其實正是美國遏華戰(zhàn)略的一部分。因為指控中國補貼、中國傾銷產(chǎn)品這類的借口,正是意在削弱中國電動汽車以及其他新能源產(chǎn)業(yè)的競爭力,這種做法也是美國遏華戰(zhàn)略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在歐盟7月公布所謂的“調查結果”之前,華盛頓方面就已經(jīng)開始對其不斷施壓。一大佐證就是在今年5月意大利舉行的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前及會議期間,美國財長耶倫不遺余力地敦促盟友,要針對中國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半導體、鋼鐵以及其他戰(zhàn)略性產(chǎn)業(yè)筑起“反對之墻”。
在歐盟發(fā)起調查后,美國方面利用了一切“可乘之機”來敦促歐盟盡快對中國采取行動,對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等在內的中國新能源產(chǎn)品出口進行打壓,遏制其出口增勢,導致歐盟領導人幾乎對華開展了一場全面貿易戰(zhàn)。
與耶倫的危言聳聽前后銜接的,還有包括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等對美國盟友的敦促,呼吁他們面對中國出口的新能源產(chǎn)品要結成“共同陣線”。
但盡管美國對歐盟及其成員國不斷施壓,10月4日,在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問題進行投票時,歐盟27個成員國中還是有17個國家選擇了反對或棄權,反對者中就包括德國,這也凸顯了面對這一問題時歐盟集團內部的意見分裂。
諷刺的是,歐盟聲稱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為了保護本土汽車制造商,但歐洲主要汽車制造企業(yè)卻紛紛反對加征關稅,并表示他們希望與中國同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合作、競爭。
在過去一周與中方的單獨溝通中,法國和意大利這兩大投票支持關稅的歐盟主要成員國都先后表示,他們非常重視與中國健康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并對通過談判解決爭端持開放態(tài)度。
過去幾個月,中歐談判缺乏實質性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不是因為歐盟方面不清楚關稅將損害其自身利益并減緩其綠色轉型,而是因為拜登政府持續(xù)加大了向歐盟施壓的力度,要求歐盟在其指定領域停止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
美國總統(tǒng)大選結果將對歐盟及其成員國未來與中國進行的貿易爭端解決磋商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但歐盟也應該意識到,保護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是堅持戰(zhàn)略自主。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1月6日社論
原標題:EU should uphold strategic autonomy instead of doing Washington's bidding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wǎng)
編譯:涂恬 編輯:李海鵬